巍巍昆仑、莽莽祁连,粼粼青海湖,滔滔黄河水。
作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的青海,近年来在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到昔日贫困村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实现“逆袭”,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定不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今,青山青水,正日益为大美青海增光添彩。
开在祁连深处的“动物医院”
“大狂?这该是多么狂的一种鸟!”
“不,是大鵟。”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的饲养员刘林春向记者介绍道。大鵟,隼形目鹰科猛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该救护站救助的诸多珍稀野生动物中的一员。
雪豹、荒漠猫、岩羊、白唇鹿、黑颈鹤、藏野驴……记者了解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占地面积3678.9平方米,是青藏高原上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救护便捷的野生动物救护和繁育基地之一。
“我们救护站主要承担野生动物救护、野生动物调查监测、救助动物放归监测、科普宣传及自然教育等职能。”来站里工作3年多,该救护站技术员徐丰奕聊起每一个被救助的珍稀保护动物的故事,如数家珍。“这只小狍,出生第二天,母亲就死了,送过来的时候非常弱小。”徐丰奕和同事们,从此就成了小狍的“妈妈”,专人轮流一天24小时,贴身守护,用牦牛奶一点点把它喂养大。
站长马存新介绍,2022年7月建站以来,他们已经累计救助收容野生动物36种211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
祁连山深处,这座野生动物“医院”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动人故事。
近年来,青海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青海省的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
青海湖里“锦鲤跳锅庄”
“祁连归来不看山,刚察归来不看海”。这句在当地家喻户晓的话,是刚察县泉吉乡圣泉湾青海湖美景的真实写照。
前不久,在短视频平台,圣泉湾青海湖“锦鲤跳锅庄”视频爆红。在圣泉湾青海湖畔,记者看到近岸水域,成群的裸鲤,黑压压一片,抢着吃游客投喂的食物。
裸鲤是青海湖湟鱼的学名,它是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曾一度因过度捕捞,数量锐减。近年来,由于保护得当加人工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数量大幅提升。
“青海湖湟鱼总量已从多年前的2000多吨增长到了12.75万吨。”刚察县仙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保学才介绍,“我们依托青海湖‘水—草—鱼—鸟—兽’共生系统形成核心生态景观,游客可以在圣泉湾观察青海湖裸鲤洄游、水鸟栖息及普氏原羚活动。”除了青海湖裸鲤,黑颈鹤、大天鹅等珍稀鸟类也会在此栖息,这里目前已形成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该生态景观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以及鸟类专家参观、考察。
游客多了,当地政府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模式带动牧民参与旅游服务,让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据刚察县文旅相关负责人介绍,圣泉湾生态体验区通过草场流转、经营业态共享、定向就业安置等方式,带动冶合茂村实现综合收入超320万元,惠及1135名村民。2024年,刚察县共接待游客148.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32.58%。
截至2024年9月,青海湖面积扩大至4650.08平方公里。近年来,青海以高质量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破题开局,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新路径。
昔日贫困村的“逆袭”
“我每天早上骑自行车来景区上班,10分钟就能到,月工资4000元。”景区工作人员张生莲是边麻沟村人。像她这样,在家门口上班,在村子里如今是常态。依托边麻沟花海4A级景区,村民们有的开民宿,有的开农家乐,几乎家家有“产业”。
“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边麻郎。”地处青海大通朔北藏族乡的边麻沟村,平均海拔2700米,以藏、蒙、汉等民族为主,曾是大通县“有名”的贫困村。
2015年起,当地启动实施“边麻沟花海景区”项目,着力打造乡村花海,发展森林生态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乡村旅游综合体,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超过一半村民在大通县城或西宁市有房产。”边麻沟花海景区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李振海介绍,2016年边麻沟村只有5家农家乐,现在159户人家,将近70户有自己的生意。2024年边麻沟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其中花海景区整体收入为520万元。
近年来,在朔北藏族乡党委的引领下,边麻沟村党支部凝聚全村合力,带领群众建成青海首个“花卉种植+自然景观”融合的4A级景区——边麻沟花海,实现了从昔日“贫困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蜕变。
“环境变美了,收入更高了,村民脸上有了笑,脊梁也挺得更直了。”李振海谈起村民的改变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