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从“黑金山”到“绿宝石” 木里矿区重塑高原的“生态图腾”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5-08-11 | 68 次浏览 | 分享到:

  盛夏时节,踏上祁连山南麓的天峻县木里镇这片土地,仿佛踏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曾经因非法采煤留下的“天坑”与渣山,如今已成为绿草如茵、生机勃勃的生态家园。

  远处,漫山遍野的短芒草、早熟禾草、羊茅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粉红色的马先蒿、紫色的露蕊乌头、黄色的毛茛点缀其间,宛如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雪山倒映在修复后的措喀莫日湖湿地中,呈现出一幅“水草相依、鸟兽回归,一碧百里、牧歌悠扬,溪波潺潺、一河清水向东流”的生态画卷,在木里矿区重生。

  生态修复:从“草原伤疤”到“绿色海绵”的蜕变

  一场用草籽写给冻土高原高寒矿区的“情书”,持续写了整整五年。当高原的风吹过木里草甸时,每一株草都在讲述“重生”的脉动。

  缓坡上绿油油的草随风起伏,牛羊在复绿区里悠闲觅食,岩壁上鲜红的“警”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见证着这场从生态修复到民生改善的深刻变革。

  作为木里矿区新一轮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海西州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保护局协调服务部巡查管护岗工作人员马忠海能够深切体会到这场生态攻坚战的艰辛和珍贵。从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到种草复绿,从常态化管护到每年冬季的放牧利用,每一步都力求经得起历史和自然的双重检验。

  “这五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目睹了一个个采坑、一座座渣山变绿生态修复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见证了木里的新生。木里矿区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是一场大考,我们都是答卷人。”马忠海说,“守护好木里矿区的绿水青山,就是守护了牧民群众的金山银山。”

  “你看,这个位置,就是照片中的这个地方,和五年前对比,反差特别大,以前沟壑纵横,现在绿得亮眼。”站在聚乎更5号井,马忠海拿着治理前后对比图比画着说道。

  “平时我们做到每天一巡查,三天全覆盖。在巡查过程中,随手捡拾垃圾和修补网围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这几年我们光徒手捡了大约1万立方米垃圾,能堆满一个标准的足球场。”马忠海说,“这几年我和我的同事走遍了矿区的角角落落,大到每座渣山和采坑,小到每个边坡和便道,沟沟坎坎都有我们的脚印,真正做到了每个角落都了然于心。”

  聚乎更5号井曾是木里矿区最大的露天采坑之一,2020年8月综合整治启动后,施工队回填这个采坑的渣土有1408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西湖的容量。为解决高原高寒矿区缺土难题,通过渣土筛分与羊板粪、有机肥充分混合进行土壤改良,专家团队创新采用 “覆、捡、拌、耙、种、耱、镇”种草复绿“七步种草法”,提高种草效益成功率,此法已被科研机构申请为专利。

  在草种选育方面,优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同德短芒披碱草等乡土草种进行混播,切实增强了修复建植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充分利用羊板粪的保水性和无纺布的保墒性,增加水分储存,减少蒸发流失,确保了植物正常生长的“水肥之需”。省上各厅局应用先进的综合监测技术,对修复区出苗、生长、越冬以及返青进行全程全域监测,及时研判问题和不足,为精准修复和成效巩固提供科学支撑。

  如今的木里矿区跟五年前相比,从满目疮痍到重披绿装,展现了一幅新的生态画卷……

  民生蝶变:从“矿坑采煤经济”到“幸福家园”的升级

  削渣山、填矿坑,五年绘就生态画卷;护水源、复植被,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修复为木里矿区开启了民生改善的新篇章,这里,正在书写新时代绿水青山间的民生答卷。

  刚铁是土生土长的天峻木里人,一直在牧区生活,在他眼中,草原是生命的根基、精神的家园;绵延的牧场滋养着牛羊,为人们提供着衣食之源;是生命与自然共生的舞台,承载着游牧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紧密相连,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

  “阿爸!这几头牦牛都已经挤完奶了,我和姐姐把牦牛赶去那边的草场吃草。”

  一大早,刚铁的女儿刚措吉便起来忙碌。大学毕业后,看到父亲一人放牧忙不过来,空闲时间便回到木里,帮着父亲一起放牧。

  “以前车多,看牛不方便,车一按喇叭,牛就不听话。”刚措吉说,“我从小在牧区长大,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看到草原被破坏,心里特别难过,如今看到草原又变绿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妹妹,你看小牛犊吃得多好。”刚措吉的姐姐喊道。

  “就是啊,现在风吹都有草香味,牛吃的草和喝的水,都不一样,更容易养膘了。”

  夜幕降临时,刚措吉将牦牛赶回帐篷前的牛圈。

  如今看着自家牛在恢复生机的草场上吃得膘肥体壮,刚铁满心欢喜,“我们的草原,就要好好保护起来。”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在这里,政府、专业机构、企业、牧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实现了“生态蝶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启示:从“木里经验之殇”到“高原范式生态示范”的跨越

  江仓曲流水潺潺,岸边水鸟和岩羊的身影与日俱增,已经消失多年的黑颈鹤近两年也悄然而至,优雅地展示着身姿……

  从矿区的管理员,到草原的守护者,海西州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保护局环境整治服务部高级工程师石成元从研究到参与种草、熟悉种草,再到如今热爱种草,所经历的故事都让他历历在目。

  回忆起这几年的时光,他记忆犹新。“当时刚种下草籽没多久,就突然刮风下雨,我恨不得赶紧冲出去看看无纺布还在不在,刚发芽的小草苗是否还存活。”说到此,石成元很是激动。

  “看着这里慢慢地绿起来,我心里特别开心。”他说,“当然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极端天气特别多,所以我们工作有时候需要重复好几遍。不管多么困难,我们做的工作最终得到了各级的肯定,也得到了牧民的认可。”

  一大早,天峻县木里镇复绿区生态管护员久买,骑着马,哼着悠扬的牧歌,前往自己负责的区域巡查,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我得看好这片草,不能让它们再受到一点伤害。” 他认真地说。

  “现在草原上草长出来了,矿区的生态越来越好了,我平常巡护的时候也能看到很多野生动物,有的时候能看到野驴、野牛、野鸭等等。”久买说,“我们要好好保护草原,草原是我们的‘根’,我们离不开它。”

  绿意回归:曾经裸露的矿坑如今被绿草鲜花覆盖;动物归来:雪豹、藏野驴、白唇鹿、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牧民返乡:在草原上勾勒出幸福家园的美景。

  木里之变,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这正是——

  政治引领:将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构建省州县三级联动机制;

  科技支撑:依托科研院所创新技术路径,实现极端环境下的生态修复;

  系统治理:统筹生态、产业、社会、文化,多维度形成协同效应;

  群众参与:通过基层自治、志愿服务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木里矿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生态修复答卷:经过三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两年的成效巩固提升,木里矿区迎来绿色重生,是我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缩影。从“生态伤疤”到“绿色样板”,木里矿区用五年时间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内涵。让这幅“一碧百里、牧歌悠扬”的生态画卷永驻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