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青海的农牧业发展搜索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绿色”。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青海有机草原监测面积3.35亿亩(1亩≈0.0667公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1298个,累计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今年上半年,农产品出口额增速更是居全国第一位……
不仅如此,青海还担当起以下之“最”: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青稞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不难发现,向着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不断进阶向上的青海,正全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的“绿色动能”。
绿色为基,让土地生金
在绿色有机的发展链上,源头的掌控是稳住绿色农牧业的“骨架”,把好源头关,绿色发展才有韧劲。
立秋刚过,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农晟种植专业合作社4000亩的青稞地里,已经抽穗的青稞随风摇曳,尽显丰收之景。
合作社负责人蒋刚介绍,这片农田已经连续8年使用羊板粪制作的有机肥,在保持田地肥力充沛、产量未减少的同时,种植的青稞达到了有机标准。“把曾经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牛羊粪制作成有机肥运用到农田里,形成‘牛羊粪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种植青稞油菜,青稞油菜秸秆再养羊’的良性循环,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门源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高级农艺师乔秀红说。
锚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以“生态海北、绿色农牧”为导向,海北州全力推进生态农牧业“九个一”配套工程品牌建设提标扩面,加快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全州建成有机肥生产加工厂10个。今年,海北州共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8万亩,有机肥需求不断上涨。
海北州农田里有机肥的运用让土地从源头获取“绿色源泉”,而在湟中区油菜田里,绿色防控实现了农产品原料的绿色无污染。
这两日,西宁市湟中区3000亩项目田油菜已从金灿灿的盛花期过渡到绿油油的角果期。在油菜生长过程中,一张张黄蓝板在田间“排兵布阵”,撑起一把把绿色生态“保护伞”。
从发芽出苗到现蕾开花,再到角果成熟,湟中区集成推广的“黄板诱跳甲—蓝板控露尾甲—生物药剂精准防治”全周期绿色防控模式,既有效削减化学农药使用量,又确保防治效果,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的同时,虫害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真正实现了绿色种植。
作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关键一环,从2019年青海启动化肥农药“两减”行动开始,青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化肥农药零使用,全省的土地都加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到2025年,全省累计实施面积达1914万亩,全省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均减少20%。同时,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实现蔬菜全覆盖;黄南、玉树、果洛3州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及海晏、刚察2县和共和县环湖4乡等青海湖水源涵养区域实现“双减”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