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带来“流量密码”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生态旅游,尤其是生态研学,成为其发展的亮点。
今年5月中旬,记者探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首站就是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这里是了解这片区域生态的窗口。作为青海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科普馆,自开放起就将“自然教育”作为核心,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起点。
其实,从2018年开始,该片区就以打造“生态文化高地”为目标,扎实推进自然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和了解自然的平台。
生态旅游的支撑点在哪里?片区充分利用科普馆、特色管护站、野生动物救护站和科研基地等资源,联合当地社区,开发丰富的生态体验活动,如自然研学、生态摄影、生态徒步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游客,更直接带动了社区发展:群众通过担任生态向导、提供餐饮民宿服务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我们的典型研学路线很清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副馆长康维发介绍,“游客从仙米高速出口下来,先到讨拉沟管护站,了解管护员的日常巡护工作;接着参观科普馆,学习祁连山的地质生态知识;最后前往聚阳沟景区,实地观察自然生态。”这条“管护站+科普馆+生态研学”路线,正是探索环保与生态旅游结合的新实践。
效果如何?数据显示,依托聚阳沟户外研学基地开展的“祁连山下”自然教育活动,首批体验者好评率98%,各类自然教育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到200万人次。各类研学活动为当地3家特色农家乐带来约6万元的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的内涵还在深化,“国家公园生态研学”“牧人环保向导”等深度游产品,巧妙地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游客体验。游客在牧民向导带领下参与徒步摄影等活动,旅游收入直接惠及这些生态守护者,有效激发了社区守护家园的内生动力。
绿水青山捧出“金饭碗”
盛夏的昂赛大峡谷,美得像打翻的调色盘。赤红的丹霞山峦间,点缀着浓郁的绿意,澜沧江边平坦的草原上,五颜六色的野花开得正盛,牦牛悠闲地穿行其中。
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的格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护工作:捡捡垃圾,留意野生动物的踪迹,再看看牧草的长势。“这儿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得爱护。”格英特别喜欢这份工作,他说,巡护路上常有“惊喜”。
说着,他掏出手机,里面存着不少高清的雪豹影像——这些就是他说的“惊喜”。“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态宝贝,已经有传媒公司想买这些素材了。”
格英所在的年都村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这里生活着雪豹、金钱豹、猞猁等多种猫科动物,被称为“大猫谷”,吸引着不少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追寻“大猫”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