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营销4.0时代,品牌该学会“谈心”了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5-10-12 | 46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媒介、用户、技术的变革,消费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街口喇叭裤大哥拿着扩音器吆喝,到今天主播对着屏幕喊“家人们谁懂啊”,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现在,品牌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混迹在网络上,寻找能够与消费者沟通的媒介,使品牌越来越有“人味儿”,消费者也越来越“不好糊弄”。如今的品牌,谁懂情绪、能当“嘴替”,谁就更容易出圈。

  营销1.0:渠道为王

  广告一响,黄金万两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品牌营销的核心逻辑是“渠道为王”。在信息闭塞、选择匮乏的年代,谁能占据主流传播渠道,谁就能赢得市场。

  电视、报纸、广播和户外广告是品牌发声的重要渠道。尤其是CCTV,堪称“品牌造神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凭借洗脑式重复,硬生生砸出百亿市场。春晚的“标王”争夺战更是品牌实力的象征,孔府家酒、两面针牙膏、金正超级VCD等品牌不惜重金竞标,只为在全民关注的除夕获得曝光,进而赢得销量飙升。

  在这个时代,营销的本质是“广而告之”。品牌无需讲太多故事,也不必深挖用户心理,只需要想办法找到发声渠道,就能换来真金白银的订单。消费者的信息来源单一,有了信任的媒体背书,因此“权威渠道+高频曝光”成为了品牌的制胜法宝。然而,这种“广撒网”式的传播其弊端明显,一旦渠道红利消退,品牌便迅速被遗忘。

  营销2.0:定位为王

  用一句话,占领用户心智

  21世纪初,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单纯依靠传播渠道已无法建立长期优势。品牌逐渐意识到,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认知。

  这时候“定位理论”开始在市场风靡,并迅速成为品牌营销的“圣经”。而定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用一句话定义自己,使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

  比如王老吉的崛起,是这一时代的教科书级案例。面对凉茶市场长期边缘化的困境,品牌提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定位,将产品从“地方饮品”升级为“功能性饮料”,成功打入全国市场。与王老吉如出一辙的是,农夫山泉凭借一句“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不仅传递了水源理念,更塑造了品牌天然、健康的形象,使品牌深入人心。

  21世纪品牌竞争从“渠道战”升级为“心智战”。谁能用一句精准、有力的口号占据用户心智,谁就能在红海中脱颖而出。广告语不只是宣传工具,而是品牌战略的浓缩表达。然而,依赖定位也使一些品牌陷入了“口号内卷”,没有了产品体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也使品牌难以应对更复杂的消费环境。

  营销3.0:创意为王

  讲好品牌故事,传播效果MAX

  接着,中国广告行业迎来“黄金时代”,4A公司(如奥美、李奥贝纳、智威汤逊)成为品牌营销的主导力量。“创意为王”时代,使品牌不再满足于功能诉求或简单定位,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品牌叙事。

  品牌们投入巨资,打造“大创意、大广告”,通过电视广告、微电影等形式,讲述温情、励志、家庭、女性成长等主题的故事。SK-II推出的改写命运系列大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聚焦女性婚姻压力,引爆全民议题;999感冒灵的《有人偷偷爱着你》、《谢谢你,陌生人》、《健康本该如此》等短片,都是爆款广告。

  广告不再是单向推销,而是变成了“消费者生活的参与者”甚至“价值观倡导者”。创意团队打磨的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台词,都令人印象深刻,那些“金句频出、催人泪下”的桥段,感人至深,自然传播效果MAX。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创意内容的二次传播提供了土壤,一个优秀的广告片可能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引发刷屏。

  可随着信息过载与用户注意力碎片化,传统“大创意”模式逐渐显露出疲态。制作成本高昂、传播周期长、互动性弱等问题日益凸显。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消费者不再轻易被“煽情”打动,他们更看重真实、平等与参与感。于是,消费市场迎来了营销4.0时代。

  营销4.0:价值共鸣

  从交易到品牌与用户关系的升维

  2015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爆发,中国品牌营销进入4.0时代,这个时候的品牌营销,渐渐不依赖渠道、定位或创意,而是更注重“价值共鸣”。

  4.0时代的本质,是从“交易导向”转向“关系导向”,从“功能满足”升级为“关系共建”。品牌不仅仅是卖产品,而是要成为某种生活方式、价值观或文化身份的象征。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品牌所代表的态度与归属感。

  在营销4.0时代,新锐品牌利用数字化技术、社交媒体平台,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传统品牌几十年才走完的品牌建设之路。

  如元气森林、观夏、三顿半、瑞幸等品牌,就精准洞察Z世代与新中产的需求,构建起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共谋关系”。品牌利用开放式的社交媒体与用户直接对话,鼓励更多人加入到UGC中,让用户从“消费者”变为品牌营销的“共创者”“传播者”。

  就拿瑞幸来说,现在的瑞幸不只是一个咖啡品牌,而是深谙社交传播的高手。瑞幸把每一次新品咖啡的上市、每一年的季节限定咖啡都变成社交货币。无论是“酱香拿铁”还是“生椰拿铁”,新品即话题,使品牌靠小红书、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多平台实现裂变引爆UGC,让用户自发种草、晒图、拼单。同时,瑞幸还凭借极具巧思的包装设计与联名营销等,实现传播内容的共创,让消费者从购买者变为传播者。在瑞幸的生态里,喝咖啡是一场集体狂欢,是“我懂你”的身份认同。而这也正是4.0时代品牌的营销法宝,品牌不靠广告轰炸,而靠价值共鸣与用户共谋,赢得人心,形成终极竞争力。

  同时,营销4.0时代,环保、平权、国潮、可持续等议题,还成为品牌表达价值的重要载体。李宁“中国选手”系列、鸿星尔克“野性消费”事件、蜂花“国货之光”的逆袭,都与公众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卖货”到“共情”,营销的终极目标是人心。

  品牌营销的变迁,本质上是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不断进化:广而告之,是消费者被动接收;定位理论,开启了心智争夺;再到品牌“讲故事”,打动人心;现  在品牌想与消费者“交朋友”,追求价值共振。

  如今,AI、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将进一步重塑品牌与用户的互动方式,使营销表述的方式增多,但营销的本质始终未变,依然保持着“理解人、尊重人、打动人”的内核。未来的品牌不仅仅是商业符号,更是文化载体、情绪出口,究竟谁能与用户“同频共振”,谁就能在时代拐点赢得人心赢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