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青字号”链通四海闯世界 ——青海“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之四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5-11-05 | 4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青藏高原的晨曦中,湟水谷地的青稞田泛起金浪,祁连山下的牦牛漫步在无垠草场,青海湖畔的油菜花海铺就金色地毯……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土地,因高寒、缺氧、洁净的独特环境,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农畜产品。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海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省委、省政府凝心聚力、系统推进,输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国家级春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基地、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五大基地。“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输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284万吨,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田间地头的标准化培育到国际展会的惊艳亮相,从传统集市的零散交易到线上线下的全域流通,在农牧业奋进的“十四五”里,青海用生态坚守筑牢品牌根基,用创新实践拓宽输出通道,“青字号”农畜产品从高原深闺走向广阔市场,每一件高原臻品都承载着生态密码,在品牌建设与市场输出的征程中书写出动人答卷。

  筑基:以生态底色构建“青字号”矩阵

  青海的品牌故事,始于“生态”二字。这份高原独有的绿色禀赋,让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双冷产业”在“青字号”品牌矩阵中愈发鲜活。

  在湟水谷地的菜田里,冷凉气候与洁净的土地滋养出的西蓝花、生菜、荷兰豆等蔬菜带着高原新鲜的“绿意”奔赴粤港澳市场。标准化种植与全链条监管,让“高原冷凉”成为品质代名词,夯实了品牌信任根基。截至目前,青海培育出乐都紫皮大蒜、大通鸡腿葱等1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互助红菜薹、门源高原香菇等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75个农副产品拿下全国知名商标,“青字号”蔬菜从高原走向全国,知名度一年比一年高。

  在龙羊峡水库的澄澈水域中,青海三文鱼演绎着生态奇迹。优质的养殖环境与先进的养殖、加工技术,孕育出获ASC和BAP国际认证的优质产品。这里的三文鱼不仅畅销北上广深等40个省市,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远销至俄罗斯、新加坡、日本、西班牙、墨西哥等15个亚欧美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出口创汇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出口额占全国三文鱼出口总额的97%。

  “双冷产业”加速发展的背后,是生态为基不断赋能的生动注脚。

  在青海,生态优先是前提:“十四五”期间,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覆盖面积连续五年超20万公顷,使用量均下降20%。推进草原有机监测,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3.4亿亩(2266.7万公顷),全省枸杞绿色有机认证面积1.33万公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1337个,77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创建18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6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青海,“绿色有机”是标准:制定牦牛、青稞等10项特色产业标准体系,批准发布农牧业地方标准800余项,特色农畜产品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深入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开展牦牛产品、藏羊产品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5家企业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标准化生产让“青字号”品牌有了“品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

  赋能:以全链升级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品牌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青海以品牌为引领,推动农畜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从单一产品向产业集群升级,让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上午7时,已经屠宰完毕的牦牛到达西宁市湟源县“小茶牧场”精深加工厂的排酸间。经过24小时排酸后,这批牦牛肉将进一步精细化分割,然后通过冷链配送至各销售点,直达终端,实现“牧场到餐桌”的新鲜闭环。

  全链条闭环发展,从2017年落地至今,“小茶牧场”构建起“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其依托3万亩牧场、2400亩种植基地,自有与合作牧场存栏1万头牦牛、3万只藏羊,夏秋轮牧、冬春青贮补饲,开发出50余种分割品及肉松、羊肠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量超千吨,订单持续增长。

  “全链升级中,我们创新‘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模式,运用卫星遥感监测草畜平衡,既保障牦牛自然生长周期,又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周边牧民增收,实现生态保护与市场开拓的双向赋能。”企业副总经理张洪智告诉记者,他们流转3村土地,年支付流转和分红费共计55万元,带动400余人次临时用工,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企业改造老旧校舍成特色民宿,推出牧家体验、星空露营等服务,以“种养加销旅”五环联动,完成从传统养殖到三产融合的蜕变,打造出高原特色农牧业可持续生态闭环。“小茶牧场”的成功实践诠释了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如何赋能品牌价值升级。

  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四年间,青海的农牧企业不断打破“卖原料”的传统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在青稞产业领域,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推出28度柠檬风味青稞酒、43度雪莉青稞酒,打破传统白酒风味边界,推出青稞威士忌等新品,让青稞酒从“传统白酒”向“多元化饮品”跨越;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紧盯枸杞的精深加工,开发多款“健”字号产品,不断提高枸杞的附加值,现有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及自治区……截至今年9月,全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4.3%,较2021年提升3.3个百分点,品牌溢价效应逐步显现。

  “十四五”以来,青海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聚焦特色产业,推动集聚发展,农体文旅商融合新模式蓬勃发展,全省已创建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产业集群、23个产业强镇和3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让“青字号”品牌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破题:以创新路径让高原特产“走出去”

  高原的偏远曾是青海农畜产品“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如今,青海从渠道、模式、营销三个方面破局,打通从高原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让“青字号”品牌在全国市场站稳脚跟。

  品牌的价值终究要通过市场实现。在青海三江韵乳业有限公司的抖音直播间里,青海原料健康简单、味道香醇的老酸奶被销往全国各地;在无锡举办的2025“净土青海·天然农牧”海东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介会上,两地的多组企业完成合作签约,涵盖青稞酒、冷凉蔬菜、乳制品、肉制品等重点领域;“青洽会”上,借助展会平台,不少青海农牧企业找到省外开拓市场的机会……让高原特产“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是“青字号”品牌能够不断发展的根本。

  通过“线上+线下”织密销售网络,不断拓宽品牌赛道:一方面深耕线下渠道,通过“节庆+展会”擦亮品牌名片,借助“青洽会”“进博会”等平台,让“青字号”品牌亮相国际舞台。“十四五”以来,先后有500余家(次)商标、地理标志品牌企业跟着推介活动“走南闯北”,累计签下152个项目、近9亿元订单。这些订单,不仅让“青字号”产品打通了出省通道,更让全国乃至世界看到了青海生态好、产品优的实力。

  另一方面,青海盘活线上渠道,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完善,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省的数字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多渠道流通促销成效显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达36%。同时,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援青平台,青海持续拓展境外市场,近两年累计对港签约额超75亿元。

  从传统商贸到全渠道扩展,从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拿国际认证到建质量追溯体系,青海着力破解“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难题。四年来,全省农牧产品营销输出实现扩面增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逐步完善,“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影响力不断提升。

  回望过去四年,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已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提升”的跨越。如今的“青字号”,既是生态优良的证明,也是品质卓越的象征,更是文化鲜明的符号。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青海正以更坚实的标准、更广阔的渠道、更鲜活的创新,让高原臻品在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绿色有机成为青海递给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