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西州干部群众赴浙江省开展“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海西州代表团亚运交流活动,到浙江奥运健儿赴海西开展“浙青同心·共享奥运”奥运健儿海西行活动,两地文化交流从未停歇。在这片瀚海戈壁上,浙江援青的脚步从未停歇,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三交”)的种子,已在山海之间生根发芽,绽放出民族团结的绚烂之花。
浙江始终以民族“三交”为核心抓手,立足两地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通过文化互鉴、经济联动、民生连心等多元举措,让浙青两地群众在高频互动中拉近距离、在深度协作中共促发展,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山海同心的共富画卷。
文化互鉴:搭起精神共鸣的 “连心桥”
文化是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也是 “三交” 工作的灵魂载体。浙江坚持 “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推动两地文化资源双向流动,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从援青干部办公室的红船元素,到海西街头各处的“浙江援青”标识;从“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到“浙江——海西文体旅游互动年”,两地民众在你来我往中,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刻进心底。
十五年来,一批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跨越山海,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将东海之滨的智慧与力量注入瀚海戈壁,以“组团式”支援、“造血式”提升、“互嵌式”发展为路径,在民族“三交”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两个年”系列活动不仅架起了浙青两地的“连心桥”,也为新时代“山海协作”赋予了更深厚的价值内涵,续写着浙青情深、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多年来,浙青两地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上协同共进,更在文化交流与情感认同的“软件”上深度融合。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姚海涛说:“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走亲不仅是浙青两地文化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融,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双方深化文旅合作,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两省人民心中绚丽绽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加牢固。”
一条条文化纽带,也将两地民众的情感连到了一起。 2024年,借“浙江-海西文体旅游互动年”、海西州建州70周年契机,浙江援青指挥部组织开展了“浙青一家亲·共筑山海情”文化走亲、“浙里石榴红”青少年夏令营,联合浙江音乐学院举办“宋韵丝路行·浙青一家亲”专场文艺晚会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荒漠的苍劲与江南的柔情由此有了交往媒介。
在2024年文化走亲活动时,湖州师范学院老师陈馨现场观看了演出,她说:“这场晚会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海西的民族服饰,感受到了海西的民族文化,更让我们领略到了海西人民的豪迈与热情。跨越千山万水,我们在这里相遇,浙青一家亲。”
今年 9月10日,2025年德令哈市第七届海子诗歌季在浙江省杭州市启幕,通过诗歌颁奖、双城汇演、艺术展览等多元形式,完成一场横跨2500公里的诗意对话,进一步推动两地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
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副指挥长、德令哈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许晓说:“因为国家战略对口支援,让杭州和德令哈能够结对结亲,也因为德令哈的豪情万丈和杭州的诗画江南,让杭州和德令哈能够双向奔赴,还因为海子诗歌和中华文化,让杭州和德令哈能够美美与共。作为新一批的援青干部,我们将以诗歌为媒、以文化为核、以援青为道,在加大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济互助:打造协同发展的 “共赢链”
经济合作是民族 “三交” 的坚实基础。浙江发挥产业、市场、技术优势,与海西的资源、生态优势互补,在合作共赢中推动两地群众深度交往。
结对认亲、产业共富,从浙商、浙资、浙企的引进,再到“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等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海西、走进海西。
从政策、项目、资金、产业等方面入手,浙江多层次、全方位给予支持和无私援助,为海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对口支援工作成果丰硕,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浙青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兄弟友谊,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浙江援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提质扩面,着力深化内涵,积极创新方法,积极擦亮“浙里石榴红” 三交品牌——以“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浙江—青海文体旅游互动年”分别统筹 2023 年、2024 年“三交”活动,全方位增进民族自豪感,增进浙江青海友谊,“两个年”活动让三交工作更鲜活;举行“大美青海·魅力海西”工会疗休养精品路线发布会和多场文旅推介会等多项活动,推进浙青客源互送;推进浙青往返航线开通,为深化“三交”工作架设桥梁,促进浙青双方交往交流交融……
在“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海西州代表团亚运交流活动中,都兰县香加乡红旗村电影放映员、2023年第二季度“青海好人”东德布说:“我今年60多岁了,这是我第一次到浙江。浙江对口支援青海,友谊深厚,我们当地许多卫生院都有浙江人的身影。这趟来杭州,我去了西湖和良渚,那些以前在电影里看到的画面都变得真实起来。”
今年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开幕,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组织对口支援的海西州林草局和部分生态村、当地高校学生代表专程赴杭州交流学习考察并参会,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寻新路径。
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在浙江德清考察时,深受启发。其科技赋能生态监测、文旅深度融合和全民参与机制,值得我们学习。未来,我们将探索智慧保护区建设,强化生态价值转化和跨流域协同,讲好三江源故事。”
情感互通:织密民族团结的 “同心网”
“民之相亲在于心相交”,浙江通过 “结对帮扶、民生关怀、志愿服务” 等举措,让两地群众从 “陌生人” 变成 “一家人”,筑牢民族团结的情感根基。
两地领导率团多次互访座谈,为对口支援定向领航;举办“一江春水向东流”文艺演出、亚运交流年和文旅互动年等活动,联合开展“民族少年温州行”“迎亚运·千年运河 百里翠屏”甬峻青少年交流活动、“浙里石榴红”青少年暑期夏令营,促进青少年联谊。
2024年10月20日至23日,由雅典奥运会射击冠军、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朱启南带队,季博文等8位奥运健儿参加的“浙青同心·共享奥运”奥运健儿海西行活动成功举办,进校园、进公共文化场馆、进社区、进博物馆、进援青项目现场……短短四天时间,浙江奥运健儿将足迹留在了海西的各个角落。
中国羽毛球运动员、2024年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冠军黄雅琼说:“第一次来到海西,被广阔的大地、雄浑的气势所吸引,希望看到更多的美景。很开心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传递奥运精神。浙青一家亲,埋下深厚情谊。”
从文化共赏到经济共富,从人才共育到情感共融,浙江援青工作中的民族“三交”实践,已成为两地民族团结的“加速器”和共同发展的“助推器”。未来,浙江将继续创新 “三交”载体、深化合作内涵,让浙青两地在山海相连中越走越近,在同心共富中续写更多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