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地处柴达木盆地的‘盆底子’,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格尔木市委书记王勇表示。
循环经济带动工业、轻工业、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正为格尔木实现新跨越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条路——升级“旱码头” 打造立体枢纽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天路》嘹亮的歌声震慑人心,久久绕梁。锃亮的铁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向高原深处延伸,化成两道耀眼的光束。
十年前的7月1日,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标志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
修成这条“天路”有多么不容易?从当年国际社会的评价可见一斑,“有史以来最困难的铁路工程项目”“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之一”“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格尔木火车站
作为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三代铁路人,见证着这条“天路”的每一步变迁和成长。
格尔木车务段的副段长杨书铭,是1983年第一批来到格尔木火车站的铁路人,他在这里度过33载春秋。“大沿帽、蒸汽机车、煤油灯”是杨书铭刚到格尔木站的最初印象。
皮肤黝黑,被亲切称为“花站”格尔木车务段南山口站的站长花映海,则是格尔木的第二代铁路人。“东风4型内燃机、双线电气化贯通”,花映海感慨着铁路技术的更新换代。
90后小伙制动员梁立栋年纪不大,但已经工作了5年的时间,伴随着鼠标长大的一代,又为格尔木火车站注入新的活力。“数字灯显、卫星定位、无人站”,是梁立栋眼中第三代铁路人的工作常态。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通前,进出藏的物资运送有95%都通过格尔木中转,故而这里有进藏“旱码头”之称。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运营后,格尔木火车站更加繁忙。这个偏于西北一隅的车站,十年间旅客发送量增幅达48.6%,货物发送量由2006年551.5吨增加到2015年1558.2吨,十年间货物发送量翻了近三倍。
“天路”的贯通,让沿线群众的出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Z21次列车上,人们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回家的路变短了,从格尔木至拉萨上千公里仅需14个小时车程。
“现在,格尔木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等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青藏、青新、格敦三条公路干线形成交汇,青藏铁路穿城而过,格敦、格库铁路加快建设,格尔木机场已具备夜航条件。”格尔木市交通局局长王有胜介绍说,“格尔木向外发展已经有了四通八达的坚实依靠,由仅仅承担西藏中转任务的进藏‘旱码头’,蜕变成为西部地区通往藏、川、新、陇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