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察尔汗盐湖时,留下一句句嘱托和期盼,也为青海绘就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大力支持,青海盐湖产业等到了机遇点。如何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记者走进位于青藏高原北麓的柴达木盆地,看一滴卤水衍生出的百亿产业链。
【现场探访】
秋冬之交,位于青海省西端的格尔木市,平均气温已接近0摄氏度。从市区驱车一小时左右,便到达了柴达木盆地的最低点。当年荒凉的戈壁滩上,因中国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的开发而焕发生机,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盐田,还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工厂,全国最大的钾肥企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开采和生产基地。
站在察尔汗盐湖边,向远处眺望,盐池里碧波荡漾,一艘艘采盐船在碧绿的湖面上缓缓游动作业。在当地,盐湖最上面一层,含有各种盐类和化学物质的水面被称作“卤水”。察尔汗盐湖中的一滴滴卤水是如何转变成供给全国的一粒粒钾肥的?“第一站”,便是采盐。
这片盐湖究竟有多大?同行的盐湖股份公司宣传活动中心副主任吴光亚笑着告诉记者:“这里每一块盐田,就相当于一个西湖大小。整个生产区的盐田,相当于900多个西湖那么大!”
在一条由盐堆垒起的堤岸旁,记者登上工作船,几分钟时间,便把我们接驳到盐池深处正在作业的现代化采盐船上。
与想象中的采盐场景不同,如今,采盐过程已实现完全自动化。船体前后均有机械臂,像收割机一样,插入到盐池的卤水中作业。在船体一端的操作室内,操作台上实时显示着各类监控数据。
这艘“钾肥10号”采盐船的船长叫贺连福,已经在采盐船上工作了20年,与这艘船的船龄相当。他告诉记者,每艘船班组3个人,负责3平方公里的盐池,24小时作业,每天能采盐5000吨左右。整片盐田有30艘这样的采盐船。
“这是保持船只平衡用的,是船上最难攻关的技术环节。”贺连福指着船体中间一座几米高的液压架自豪地说,整艘船将采集、泵站、自控等系统集成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完全自主化,造价不到进口船的1/3。
这样的技术创新,不只是在采盐环节。记者下船后,来到不远处的钾肥分公司,采盐船打出的矿浆,就是在这里,经一条龙处理变成钾肥的。
在生产一车间记者看到,8台水平带式过滤机,正将矿浆进行固液分离,经过“反浮选”的方式剔出氯化钠,此时原料钾含量能达到20%。再经过结晶、过滤、对卤、分离、烘干等环节,使一粒粒颗粒状的低钠光卤石,成为粒径0.3毫米、钾含量达95%的高质量钾肥。然后,经成品打包通过铁路、陆路、水路销往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各地下游厂家,助力当地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