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寒冬的形势下,的确有很多企业和咨询机构在谈论人效,但我并不认为这其中有太多有价值的观点。诸多的观点,无非是用业绩和人数或人工成本做了一个“大除法”,让HR们似乎有了一个可以证明专业性的数据指标罢了。人力资源专业的操作改变了吗?没有。还是那些选用育留的老四旧。人力资源专业的影响力改变了吗?没有。还是被质疑不打粮食、无法创造经营价值。HR们对业务赋能的效果改变了吗?没有。当HR们用人效大刀强砍编制、人工成本,而给不出任何解决方案时,他们的人缘变得更差了。我想说的是,我们理解的人效,和大多数的观点可能是不一样的。
01 什么是人效?
首先我们要谈谈什么是人效。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谈到的人效,实际上是“宽口径人效”,也就是用业绩数据除以人数或人工成本。这个指标有意义吗?有。它解决人力资源总量的投放问题。换句话说,有了这个指标,我们可以核算出企业整体或某个局部的合理人员编制或人工成本。企业在有了战略思路后,必须要通过资源的投放让战略落地,此时,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其投放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其他资源的投入,也必然会影响战略的落地。企业的各类业务有取舍、缓急、轻重,而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必然有取舍、缓急、轻重,显然,后者对前者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怎么在人力资源投入上衡量取舍、缓急、轻重?这通过对各类业务设置人效标准来完成,因为人效标准就是人力资源投放的标准。从这个角度上讲,宽口径人效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绝大多数人忽略的,是“窄口径人效”,也就是“核心人效”,这个指标是用企业业绩的北极星指标除以核心人才仓。根据我们的观察,市面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或机构有提到这个指标。想想,这个指标不重要吗?如果企业的业绩里,北极星指标是核心驱动力,如果企业的人才里,核心人才是核心驱动力,如果北极星指标的驱动力来自核心人才,这个指标该有多重要呀!一方面,核心人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前景,对它的规划和管理本身就是战略;另一方面,只有针对核心人效提升的选用育留方案,才体现了人力资源战略和战术价值,否则HR们只会陷入事务性工作,沦为后勤。
02 如何识别核心人效?
我经常说,如果有个企业的HR能够识别出他们的核心人效,那么,这个HR一定是高段位的存在。很多人会质疑,一个指标有那么难吗?难!真的难!首先,要识别出业绩的北极星指标。这要求我们能穿透生意,看到增长趋势的本质,要找到企业最内核的增长力。但问题在于,企业的业务林林总总;每项业务的增长方式也林林总总,增收、节支、翻台等;每项业务面对的客群也林林总总;每项业务自己的SKU也林林总总……哪一样是生意中最具可能性的部分?别说HR们,就连老板自己可能都没完全弄明白。“乐视七子,一个都不能少”不是还历历在目吗?这一步是绕不过去的,只有找到了最内核的增长力,并在那个点上发力,企业才会跳出线性增长,走入自己舒适的战略空间,走到自己的“主场里”。这意味着,HR们一定要和老板一起对业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这看似不是人力资源职能,而是战略职能,但如果你没有搞清楚业务战略,又如何做高端的人力资源专业工作?所以,千万不要回避这个领域,一旦回避,HR们就会失去自己真正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