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仑、莽莽祁连,粼粼青海湖,滔滔黄河水。
作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的青海,近年来在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到昔日贫困村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实现“逆袭”,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定不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今,青山青水,正日益为大美青海增光添彩。
开在祁连深处的“动物医院”
“大狂?这该是多么狂的一种鸟!”
“不,是大鵟。”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的饲养员刘林春向记者介绍道。大鵟,隼形目鹰科猛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该救护站救助的诸多珍稀野生动物中的一员。
雪豹、荒漠猫、岩羊、白唇鹿、黑颈鹤、藏野驴……记者了解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占地面积3678.9平方米,是青藏高原上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救护便捷的野生动物救护和繁育基地之一。
“我们救护站主要承担野生动物救护、野生动物调查监测、救助动物放归监测、科普宣传及自然教育等职能。”来站里工作3年多,该救护站技术员徐丰奕聊起每一个被救助的珍稀保护动物的故事,如数家珍。“这只小狍,出生第二天,母亲就死了,送过来的时候非常弱小。”徐丰奕和同事们,从此就成了小狍的“妈妈”,专人轮流一天24小时,贴身守护,用牦牛奶一点点把它喂养大。
站长马存新介绍,2022年7月建站以来,他们已经累计救助收容野生动物36种211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
祁连山深处,这座野生动物“医院”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动人故事。
近年来,青海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青海省的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
青海湖里“锦鲤跳锅庄”
“祁连归来不看山,刚察归来不看海”。这句在当地家喻户晓的话,是刚察县泉吉乡圣泉湾青海湖美景的真实写照。
前不久,在短视频平台,圣泉湾青海湖“锦鲤跳锅庄”视频爆红。在圣泉湾青海湖畔,记者看到近岸水域,成群的裸鲤,黑压压一片,抢着吃游客投喂的食物。
裸鲤是青海湖湟鱼的学名,它是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曾一度因过度捕捞,数量锐减。近年来,由于保护得当加人工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数量大幅提升。
“青海湖湟鱼总量已从多年前的2000多吨增长到了12.75万吨。”刚察县仙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保学才介绍,“我们依托青海湖‘水—草—鱼—鸟—兽’共生系统形成核心生态景观,游客可以在圣泉湾观察青海湖裸鲤洄游、水鸟栖息及普氏原羚活动。”除了青海湖裸鲤,黑颈鹤、大天鹅等珍稀鸟类也会在此栖息,这里目前已形成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该生态景观每年都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以及鸟类专家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