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种选育方面,优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同德短芒披碱草等乡土草种进行混播,切实增强了修复建植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充分利用羊板粪的保水性和无纺布的保墒性,增加水分储存,减少蒸发流失,确保了植物正常生长的“水肥之需”。省上各厅局应用先进的综合监测技术,对修复区出苗、生长、越冬以及返青进行全程全域监测,及时研判问题和不足,为精准修复和成效巩固提供科学支撑。
如今的木里矿区跟五年前相比,从满目疮痍到重披绿装,展现了一幅新的生态画卷……
民生蝶变:从“矿坑采煤经济”到“幸福家园”的升级
削渣山、填矿坑,五年绘就生态画卷;护水源、复植被,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修复为木里矿区开启了民生改善的新篇章,这里,正在书写新时代绿水青山间的民生答卷。
刚铁是土生土长的天峻木里人,一直在牧区生活,在他眼中,草原是生命的根基、精神的家园;绵延的牧场滋养着牛羊,为人们提供着衣食之源;是生命与自然共生的舞台,承载着游牧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紧密相连,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
“阿爸!这几头牦牛都已经挤完奶了,我和姐姐把牦牛赶去那边的草场吃草。”
一大早,刚铁的女儿刚措吉便起来忙碌。大学毕业后,看到父亲一人放牧忙不过来,空闲时间便回到木里,帮着父亲一起放牧。
“以前车多,看牛不方便,车一按喇叭,牛就不听话。”刚措吉说,“我从小在牧区长大,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看到草原被破坏,心里特别难过,如今看到草原又变绿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妹妹,你看小牛犊吃得多好。”刚措吉的姐姐喊道。
“就是啊,现在风吹都有草香味,牛吃的草和喝的水,都不一样,更容易养膘了。”
夜幕降临时,刚措吉将牦牛赶回帐篷前的牛圈。
如今看着自家牛在恢复生机的草场上吃得膘肥体壮,刚铁满心欢喜,“我们的草原,就要好好保护起来。”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在这里,政府、专业机构、企业、牧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实现了“生态蝶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启示:从“木里经验之殇”到“高原范式生态示范”的跨越
江仓曲流水潺潺,岸边水鸟和岩羊的身影与日俱增,已经消失多年的黑颈鹤近两年也悄然而至,优雅地展示着身姿……
从矿区的管理员,到草原的守护者,海西州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保护局环境整治服务部高级工程师石成元从研究到参与种草、熟悉种草,再到如今热爱种草,所经历的故事都让他历历在目。
回忆起这几年的时光,他记忆犹新。“当时刚种下草籽没多久,就突然刮风下雨,我恨不得赶紧冲出去看看无纺布还在不在,刚发芽的小草苗是否还存活。”说到此,石成元很是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