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微微说:“我通过参加省委专班的培训,对社会监督员收集民意、反映问题,替老百姓发声、为居民们解难的职责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和我这个社区书记的职能职责高度契合。”
才仁公保拿到不动产权证,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缩影。它体现了作风建设从“表面整改”到“系统治理”、从“短期见效”到“长效惠民”的转变。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攻克历史顽疾,用“绣花功夫”优化服务细节,最终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靶向施策:以“问题导向”破解“作风顽疾”
我州以作风建设为引领,聚焦群众“办事难”“出行难”“居住环境”等难点,以实干实绩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让民生痛点变身服务亮点,让作风转变在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落地生根。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干部作风中的“浮尘”,党员干部们真正“趴下身子”,扎根于为民服务的土壤之中。
晨光微露,都兰县宗加镇托海村驻村第一书记多杰,又踏上了新一天的征程。
“才仁,看一下托海村万只藏羊的坐标和项目进展情况。”
“总共15户,草棚是15户,畜棚是7户。”
“才登老人的爱人银层措残疾证怎么样了?”
“残疾证已经通过镇上和县残联多方核实以后,办理下来了。”
两年间,多杰用脚步丈量托海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每一户牧民的诉求,从产业帮扶到民生改善,他的身影始终与牧民们并肩前行。
多杰说:“要做好村里的工作,首先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心贴心地去交流开展工作,群众遇到什么事会自然而然地跟我们说,开展群众基层工作就非常顺利。”
也正如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驻村第一书记林腊梅说的那样:“我认为干好乡村振兴和群众工作,就好比山里的梯田一样,要层层递进,既要站在山顶看方向,更要蹲在田埂摸冷暖,既要让产业扎下根,更要让民心聚成团。”
作风建设的“海西实践”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答卷。
成效彰显:以“民生温度”丈量“作风深度”
我州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作风转变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群众的获得感。
乌兰县实验小学坚持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利用原有旧教学楼的闲置教室,改造成了7间宽敞明亮的午休室,购置了床和被褥,按照年级、班级,划分了男女区域,解决了学生午睡难的问题。
“现在,孩子在学校午休时有地方睡觉了。学校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我们家长放心,孩子也非常舒心。”谈起乌兰县实验小学解决学生午休难题的举措,四年级五班学生家长韩世杰连连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