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放权后,管理者的周期性交流指南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5-08-16 | 55 次浏览 | 分享到:

  很多信奉授权、崇尚创新的组织里,很多领导认为:只要把人找对,把目标说清,剩下的交给他们自己跑。这种听起来很充分的授权,在现实中其实很难行得通。

  我在做企业咨询的过程中,和不少团队打交道后发现,真正能长期自我驱动的人确实存在,却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而且这种人很多最终会自己出来单干。大部分人呢,依然需要一个节奏、有温度的面对面,来补充方向感、动力,还有心理上的归属。

  但这个面对面更要有技巧,否则一不小心,就从支持者变回了指挥官,把氛围搞僵。 怎么做?

  总结下来,起码有四个抓手:

  第一,频率要稳。不是天天追问,也不是半年见一次。每月一次,或两周一次,差不多就够,让员工既感到有人在关注,又不觉得被盯着喘不过气。

  第二,时长要合适。半小时到一小时,足够聊透关键,又不至于拖成 " 熬汤会 "。 

  第三,时间要固定。形成节奏,让员工提前准备,不至于每次都被临时抓来。

  第四,场景要轻松。别老在会议室和办公桌上干巴巴地聊,可以去喝杯咖啡、边走边谈,让人放松下来,话自然就多了。 

  聊什么呢?就聊眼下的进展、遇到的卡点、目标有没有跑偏、团队里有没有摩擦

  先从轻松的问题打开话匣子—— " 这两周,哪件小事让你感觉值得?" ——让彼此的情绪从紧绷回到平稳;

  随后落到实处,问 " 这段时间最想被看见的两件成果是什么 ",把注意力从瑕疵拉回到价值;

  再往深处走,谈 " 现在最卡的是哪一环,如果我只能帮你一件事,该帮哪件 ",把资源、协作、优先级这一类真正的阻力抬到台面;最后一起校准下一阶段的 " 赢面目标 "。

  整个过程里,让对方先说,你后说;对过程给反馈,对结论给边界。这不是审问,也不是训话,而是在帮助对方把分散的碎片串成可执行的路径。

  许多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面对面谈话变成另一个版本的例会:逐条过任务,逐条问细节,问着问着就开始替人拍板、改优先级。短期看似痛快,长期则把责任悄悄收回自己身上。

  领导者一定要把有限的面谈时间留给判断、取舍和 " 需要我出手的地方 "。如果当场出现了新的想法,不要立刻在会里宣布 " 从今天起就这么干 ",先把它记录下面,之后再在团队层面正式商议。这样就既保留了灵活度,也尊重了既有节奏。

  会后,管理者最好记几条重点,对照跟进。这样做,不只是为了效率,更是为了让人感到:你记得我上次说过什么,你是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