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湟古韵与当代审美相遇,当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拥,会演绎怎样的精彩?
在青海,走进西宁唐道·637商业综合体的几何书店,“雪域净土”展区藏香袅袅、千年土族盘绣“绽放”在笔记本封面、羊毛编织的笔袋上跃动着藏式传统纹样……一件件匠心独运的民族手工艺品,仿佛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故事。
“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甘肃游客刘玉彬在展台前流连忘返,她轻轻放下牦牛摆件,又捧起雪豹玩偶,“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能让我把青海的美实实在在地带回家,真是不虚此行”。
这一幕幕场景,为青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写下生动注脚。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青海以政策为钥,破难题、激活力,推动文化产业从破土而出的“幼苗”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成为彰显地域魅力的“软实力”。
从“追着政策跑”到“政策送上门”
清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发往欧洲的订单。展厅内,一幅名为《藏族女孩》的纯手工编织挂画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这幅作品由300道纱线纯手工编织而成,编织过程十分烦琐!”圣源地毯项目部负责人杜非介绍,“为了让人物的神态生动、肤色过渡自然,师傅们需要不停更换纱线,为的是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确保整体的艺术效果。”
藏毯,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曾是青藏高原游牧民族抵御严寒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已走向世界,成为艺术珍品。藏毯承载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高原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我们能够打开国际市场,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杜非坦言,企业近年来享受的出口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红利,为产品创新注入新动能。2023年,凭借“加牙藏毯”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该企业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从传统的吉祥纹样,到融入青海湖、昆仑山等地域元素的现代设计,经过多年深耕,圣源地毯的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9亿元,出口创汇达977万美元。
这是青海政策赋能文化企业的缩影。“十四五”以来,青海累计下达省级文旅发展专项引导资金7.3亿元,出台《青海省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建立服务企业“快速通道”和“绿色通道”……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企业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坚实的“四梁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