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收入待遇固然重要,但能激发兴趣更重要,要让大家活学管理、乐在其中,而不是成为额外负担。
过去,我们总说交流经验,辅导员制比交流经验更高一层次,这种制度让辅导员更有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也是管理兴趣化的一种实践。
辅导员制在管理整合中发挥了巨大功效,很多原本落后的重组企业都被点石成金,不仅很好地融入集团大家庭,而且很快显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辅导员制是非常成功的。它首先是一套管理模式,通过派驻辅导员,优化管理方法,传播文化理念,提升经济效益;它也是一套严谨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员工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加速员工综合能力或技能的提升,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管理骨干。
对标优化:变“相马”为“赛马”
对标优化是中国建材集团践行绩效文化的重要方式,包括对外对标、对内优化。这一工法的核心内容是以行业和内部优秀企业为标杆,以KPI为核心,定期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做对比、找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改进。
对外对标,是指在日常经营中选择海内外一流的相关企业,定期对比同类数据、进行管理方面的学习。如在水泥行业,我们坚持与海螺水泥、拉法基等优秀企业对标。
以海螺水泥为例,这家企业是全球最高效的水泥企业,资产负债率低、装备精良、管理水准高。在向海螺水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吨煤耗、吨电耗、吨修理费、吨油耗、吨球耗、吨砖耗“六个对标”。
通过对照这些关键指标,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我们的成本、消耗、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不断下降,各项经营指标持续优化。
对内优化,是指在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开展对标,逐步优化业务指标。就像袁隆平选种一样,从大量的稻子中选一个好的稻种,集团也会在众多企业中优中选优,不断发现并推广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并迅速在同类企业内推广复制,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不断改善、不断优化。当众多管理方法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谁更优秀,这就是集团的优势。
在对标优化机制的带动下,伯乐相马变成了赛场赛马。在大的参照系下,在集团外部,哪家企业有好的经营管理方法,我们就主动交流学习;在集团内部,哪家企业有节支降耗的好做法,其他成员企业就会快速借鉴并复制,哪家企业做得不好,就会成为“帮扶对象”。
互相参照之下,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鞭策,大家你追我赶,互相学习借鉴,形成比学赶帮超、先进带后进的良好氛围。
在对标优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梳理了流程上的4个关键点,便于大家学习应用:一是要在全集团范围培育绩效文化;二是要寻找表现突出的内外部标杆企业;三是定期讨论、总结经验、形成模板、迅速推广;四是落实提高,要把经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