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烟波浩渺,祁连山林海莽莽……行走青海,种类齐全的生态资源,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殷实家底。
截至目前,青海拥有20个旅游资源亚类和48个基本类型,拥有可可西里等世界自然遗产,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
2024年,《青海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走进彩虹家园感受最美土族风情”等9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南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今天的青海,正在奋力谱写青山绿水间的生态文旅新画卷。
在“舍”与“得”间转型发展
清晨,青海湖畔,薄雾尚未散去,就能听到远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这里曾是让游客接踵而至的“观鸟天堂”,如今已成为鱼群游弋的乐园。不远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界碑在朝阳下泛着微光,仿佛是为这场“人退鸟进”的生态更迭写下的注脚。
无人机镜头下的青海湖沙岛呈现出一幅令人惊叹的生态画卷:曾经黄沙肆虐的沙丘被纵横交错的草方格牢牢锁住,沙棘、沙柳等耐旱植物组成的绿色屏障正向湖岸线稳步推进。这片以“沙漠乐园”闻名遐迩的景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正在完成向生态绿洲的历史性转变。
最新监测数据表明,沙岛区域自然恢复植被面积已达总面积的63%。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吸引普氏原羚、黑颈鹤等野生动物重返家园。
时间回到8年前,青海湖两大核心景区(鸟岛、沙岛)关停,让自然休养生息。如今,这场“舍”与“得”的生态转型之路,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非对立。关停鸟岛、沙岛,看似舍弃了旅游收入,却换来更宝贵的生态财富,青海湖从旅游景点转型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水鸟的天堂。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依托已批复建设的观景点,以“公司+合作社+群众参与”的经营模式,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群众从中受益。
今夏,在青海湖南侧的二郎剑景区入口处,江苏游客王慧敏扫码购得“一票三日游”门票。“这票可太实用了,72小时内不限次数进出景区。昨天去仙女湾看到了候鸟,这里的生态实在太好了,今天打算乘船游湖,安排得满满当当。”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严守生态红线,相继完成码头提升等32项基础提升项目,观湖酒店、旅游厕所等27项服务保障项目,演艺中心、鱼雷试验基地纪念馆等7项旅游业态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