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轻质填充料滑石粉,轻质碳酸钙的析出物形成的霜,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镁质料浆中加人了上述物质,它们的比重轻,料浆中水份较大时,他们层析在制品的表面,形成白色的模状物,制约这种霜的形成,在镁质材料料浆中应尽量加人和轻烧粉比生相当的(d=1.6g/cm3--1.9g/cm3)的填充料,减少料浆中的含水率。
C : 霜:这种现象多物生在轻烧粉原料中烧失量过大或Mg0和的克分子用量失调,Mg0的用量大,造成Mg0的水化,形成水镁石而表现出的白色形成物,不少生产者把镁质材料制品进行泡水处理,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霜因为轻烧粉原料中游离CaO含量较大所造成的,制约这种霜的形成一是控制轻烧粉原料CaO含量,二是选用合格稳定的轻烧粉原料。
D :霜:这是影响与危害较大的一种形成物,它的形成与镁水泥浆料的配比组成有直接关系,制约这种现象,从调整原材料配比,调整养护制度,掺加外加剂等方面人手,笔者已做了有关论述。总之,返卤、泛霜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粗放的从事生产与管理。
III:关于泡水处理
部分生产者将硬化固结后的镁质材料制品浸泡在加入有漂白粉,碳酸钠和固色剂的水溶剂中,浸泡处理24-48小时,其理由是能继续加强水化过程,能提高镁质材料的强度,能防止返卤、泛霜。笔者分析如下:
(1)泡水破坏了镁质材料的水化过程,降低了材料的强度,是防止返卤的无可奈何之举。因为从电子显微镜相图可以明确的看到未经改性处理的氯氧镁晶体彼此不形成网状胶联结构,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水泥的水化,其产物的结构是彼此穿插,粘附在一起。
当制品置于水中晶体间的穿插和粘附就会破坏,强度继而降低,这也是镁质材料抗水性差的原因。同时也是镁质材料中之所以加人磷酸盐或磷酸将针对晶体改变成以叶片状晶体为主,形成晶体的重叠,穿插,连生构成空间结构网以提高5·1·8相的稳定性的理由。因此未经改性氯氧镁制品泡水增强是没有理由的。
特别是刚硬化脱模的镁质材料其强度的形成率也仅是37.5%左右,泡人水中誓必溶于水中,更谈不上坚强水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