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仅基于业务战略的考虑是就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进行的分析,企业的战略还包括经营战略,而这也深度影响着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立及管理。一般的经营战略包括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每个战略也都对应着不同的组织机构设置。以低成本战略为例,其强调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发达的营销系统,以及密切的内部监督机制,规范的成本控制,在组织设计上就应考虑明确的职责分工、较高的集权模式;而差异化战略则强调略为宽松的工作环境,部门之间讲究密切协作,支持创新,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应以流程为主,鼓励团队协作,一般采用分权的机构模式;聚焦战略强调靠近客户、注重及时服务,增强客户的满意度,组织机构设置上应聚焦客户的理念,鼓励与客户直面接触,高层领导与下属决策在特定目标上高度一致。
明确部门组合。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重要因素,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内部组织机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大型企业,业务复杂、业务量大,涉及的管理范围与职责多,内部更注重专业分工与精细化,其内部需要处理与协调的业务会呈几何倍数增长,管理幅度也大幅增加。而企业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为了做到内部管理的均衡、平衡与高效,企业就会增加管理层级并进行更多的机构设置。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大将会使组织的层级结构、部门结构与职能结构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检测研究院为例,如果我们只从事省会的业务,就没必要设置市级的13家检测机构。还有一些跨国机构更是如此,比如吉利汽车在俄罗斯设置的营销中心,起初人员和机构都比较简单,随着业务的扩张,组织机构也扩张,并逐步打开了欧洲市场,有力地支撑了吉利的国际化业务。但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增加组织运作的灵活性、降低效率,引发一系列的管理弊端,稍有不慎,甚至会引发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对于扩张型的企业,随着其内部的人员与部门不断增多,需要引入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与流程。这就提示我们,企业在实施机构扩张的同时,要聚焦管理、结合实际,需要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程序并对组织机构的调整升级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在企业规模与组织机构规模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确定部门职责。企业设立后,战略、业务逐渐清晰后,组织机构也就基本确定了,这时影响组织机构的因素就是部门业务了。部门是对组织机构的进一步细化与明确,企业的战略是由组织机构及其人员来承担的,而部门就是机构的具体承接单元,对上由若干部门集合成组织、对下以部门为单位聚集人员推动工作。一般而言,当我们听到一个部门的名称时就很快知道了部门的职能,如综合办公室、计划财务部、科技发展部,他们分别对应具有综合管理、资金财务与技术开发的职能。即便是在不同的单位中,这些部门的职能一般也是比较固定的,很少会把财务或者技术的职能设置到综合办公室中。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企业基于管理要求,会将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如把计划部与财务部合并为计财部,这只是为了管理更方便、提高效率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组织赋予部门的职责都是清晰而明确的,以为检测研究院为例,其省院本级机构有20个部门,其中9个为管理部门,分别对应行政、党委、人力、财务等具体事务,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奠定了内部管理秩序与边界;检验业务部门有11个,分别对应管道容器、锅炉、电梯起重设备等检测与技术维护,体现了术业有专攻与专业管理的特点,综合起来形成了全流程、全周期、全类别的检测机构,这些部门互为补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