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更为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境内千山堆绣、百川织锦,巍巍昆仑是万山之宗,江源活水是水中“钻石”,高原净土是生物“天堂”,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和栖息地最为完整的地区,拥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高原生物基因库”等诸多美誉,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汪汪清水、葱郁森林、青青草原持续厚植着绿水青山生态本底。
近年来,青海林草人一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守护绿水青山、壮大金山银山为己任,紧紧围绕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目标,从“小切口”尝试突破,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打造西宁之眼建设城市花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回顾西宁南北山绿化发展史,其实就是“三绿”并举的践行史。自1989年起,西宁南北山工程历经30多年建设,绿化西宁周边荒山51.6万亩,工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7.2%提升到79%,昔日的荒山秃岭绿树成荫,山地森林景观初具规模,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愈加凸显。
近年来,市民群众上山看绿的需求迫切、热情高涨,南北山也需要从保护建设向绿色发展转型。青海本着还绿于民、生态惠民的初心,选定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西宁北山大墩岭探索开展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并结合大墩岭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其打造为“西宁之眼”。2025年“五一”假期“西宁之眼”正式对外开放,为市民群众提供俯瞰西宁全景等观景休闲、生态体验服务,绿水青山为商品服务赋值,所得收益又能反哺森林保护、促进林下产业发展,有效践行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保护”。
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促进林草产业提质增效若干措施》,增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培育和积极扶持生态旅游、冬虫夏草、沙棘、林下养殖等林草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激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能,“两山”转化路子得到进一步拓宽。